新闻动态
《红楼梦》通灵宝玉与五台山曼殊床
发布日期:2025-01-25 14:53    点击次数:195

本文深入探讨了《石头记》中石头与通灵宝玉的关系,以及石头在叙述《石头记》故事中的象征意义。文章首先澄清了石头与通灵宝玉的区别与联系,指出石头是通灵宝玉的物质基础,而通灵宝玉则代表了石头的转世。接着,文章分析了作者选择石头作为叙述者的深层原因,以及石头在《石头记》中的重要性。文章还详细探讨了五台山与石头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中的线索和历史背景,揭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与石头的紧密联系。最后,文章通过对《石头记》中相关情节的解读,揭示了石头与文殊菩萨、清凉石之间的联系,以及石头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今日我们再次探讨石头的话题,在深入讨论石头之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通灵宝玉的‘玉’与石头之间的关系。并非所有的石头都可以称之为玉,但若是一件物品被称作玉,那么它本质上就是石头。因此,不要被通灵宝玉这个名称迷惑,好像它与石头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通灵宝玉依然是玉,还是石头的一种,当我们谈论通灵宝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谈论石头。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确的是,贾宝玉并非石头,而是神瑛侍者转世,而通灵宝玉则代表了石头的转世,因此石头并不等同于贾宝玉,石头拥有自己独立的记录和思考能力。准确地说,是石头背后的主人拥有这种能力,《石头记》实际上是石头背后主人的记忆和叙述,而不是其他人的。至于贾宝玉,他是神瑛侍者,与绛珠草林黛玉一同属于警幻仙子的管辖之下。

展开剩余90%

从文本的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石头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并向僧道推销《石头记》。我们需要弄清楚作者为何要选择石头作为叙述者。作者将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对其体、质、纹、色等美好特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实际上,无论这些描述多么华丽,它始终还是青埂峰的石头。作者在谈论通灵宝玉时说:“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本就离奇荒缪, 而作者竟在此基础上,巧妙地编织出更为光怪陆离的情节。然而,无论情节如何跌宕起伏,那块石头的本质始终未变,这一点,是我们解读故事时不可忽略的基石。这块石头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无数岁月,它静静地躺在原地,不会消失,与天同寿。因此,读者必须找到这块石头,这也是通灵宝玉正面镌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本义。背面则刻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本义是说明这三种技艺都是僧道才具备的能力,也只有僧道能够做到。根据这三条的功能,可以认定石头和僧道有不解之缘,石头所在的地方必定有僧道寺庙或者道观存在。作者于开篇之处,巧妙运用闰年阳历有三百六十六天之设定,将这块石头塑造为独一无二的补天瑰宝。当然不会是块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的石头。石头很重要,它是作者用来作纪年用的。若无石头就无法确定《石头记》故事发生于那年那月了。

要找到这块石头,我们之前已经提到,《红楼梦》全书只有也仅有提到一个世人知道的山——五台山。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地,曾经也是道教修仙的洞天福地,更是儒释道文化交流之地。因此,我们还是需要从书中寻找线索,也只能根据书中线索去寻求论证五台山与石头之间的关系。为了叙述文殊菩萨,文本中的湘云喝醉酒,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天女散花的戏码。有人戏谑地说:“姑娘们快看,云姑娘喝醉了,为了图个凉快,在山子后面的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听到这话的人们都笑了,说:‘别吵,别吵’说着,大家都走过去看,果真看到湘云躺在山石僻静处的一个石磴上,已经沉沉地睡去,四周的芍药花像雪花一样飘落在她的身上,满头满脸和衣襟上都是红色的花瓣,散乱地铺陈着,手中的扇子也掉在了地上,被落花半掩埋了,一群蜜蜂和蝴蝶在她周围忙碌地飞舞,她还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在头下。大家看了,既觉得可爱又觉得好笑,急忙上前推唤和搀扶她。”

这段精彩的描述实际上是根据李商隐的诗句“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写成。用史湘云醉酒睡青石板一任散花做道场,真实地模仿文殊菩萨以五台山清凉石做散花道场。为什么会与清凉石搭上呢,有前因才有这个后果,宝钗和宝玉用射覆画龙点睛,提出石头事情,且借用李商隐诗句来表达。我们细细品读文中这段文字: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做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宝钗覆‘宝’字,贾宝玉认为是宝钗对他佩戴的通灵宝玉而言,是对通灵宝玉这块石头而言,并非指贾宝玉的名字里的‘玉’,与贾宝玉无关,而是说通灵宝玉这块石头。宝玉遂以宝钗之名‘钗’作答。所以通灵宝玉里的的‘玉’对宝钗名讳的“钗”,两者泾渭分明不要混淆。宝玉笑道:“我射‘钗’字,古有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正中靶心?”湘云却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这句话有意思,需要细细想下,‘敲断玉钗红烛冷’映射出什么时事,这个时事只能指在红楼梦小说里的社会时事,不可能与现实社会有关系。纵观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只有贾雨村吟的对联涉及玉钗。贾雨村在中秋节的吟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为什么要提到贾雨村,只能另外再分析。接着香菱进一步指出,不仅限于时事,她所提及的玉钗在唐人诗句中亦有迹可循,岑参的五言律中有句‘此乡多宝玉’,而李商隐的七言绝句中亦有‘宝钗无日不生尘’之句。没办法,史湘云只能将酒喝了。随后史湘云就根据李义山另外一首诗句的意思表演散花做道场。

史湘云躺在清凉的青石上,仿佛置身于清凉山后山的清凉石上,只见树上的花儿在风的鼓动下,如同佛教故事中天女散花的场景,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史湘云躺卧的石头和地面上。后来,便又出现了散花寺。散花寺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从天女散花的故事中得来。

有一天,散花寺的姑子大了对王熙凤讲述了散花寺的来历。“大了见(王熙凤)问,便知他有些信意,便说道:‘奶奶今日问我,让我告诉奶奶知道。这个散花菩萨来历根基不浅,道行非常。生在西天大树国中,父母打柴为生。养下菩萨来,头长三角,眼横四目,身长三尺,两手拖地。父母说这是妖精,便弃在冰山之后了。谁知这山上有一个得道的老猢狲出来打食,看见菩萨顶上白气冲天,虎狼远避,知道来历非常,便抱回洞中抚养。谁知菩萨带了来的聪慧,禅也会谈,与猢狲天天谈道参禅,说的天花散漫缤纷。至一千年后飞升了。至今山上犹见谈经之处天花散漫,所求必灵,时常显圣,救人苦厄。因此世人才盖了庙,塑了像供奉’凤姐道:‘这有什么凭据呢’大了笑道:‘奶奶又较真了。佛爷的存在哪需要什么凭据呢?即便是谎言,又能骗得了几人?难道古往今来那些智者都被蒙蔽了吗?’奶奶只想,唯有佛家香火历来不绝,他到底是祝国祝民,有些灵验,人才信服。”凤姐听了大有道理。”

从史湘云遇到散花至散花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散花寺的名字虽然属于虚构,但它背后有着强大的背景和独特的唯一性。那么散花寺的散花菩萨究竟是谁呢?根据大了的叙述,菩萨来自西天的大树国。西天是佛祖居住的地方,因此唐僧师徒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至于大树国,它得名于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典故。菩提树,这棵象征佛教智慧与吉祥的大树,产自西天印度国,因此该地得名大树国。其次,有句熟语“树倒猢狲散”,猢子猢狲们自然是住在大树国里,菩萨虽然来自西天,但也是胡人,自然也是来自大树国。菩萨后来与猢狲日日谈道参禅,天花乱坠,缤纷飘落。一千年后,菩萨飞升,至今山上仍可见当年谈经论道时天花散落的痕迹。因此后人就在此盖起庙宇,塑了菩萨像供奉。这就有了散花寺。那么散花寺的散花菩萨到底是谁呢?

首先,他来自西天,最早在菩萨顶上出现。而菩萨顶是指五台山北台的峰顶灵鹫峰。菩萨顶上,除西天文殊菩萨外,似无其他菩萨身影。其次,散花寺的名字,是从天女散花的故事中取得的。民间传说,文殊坐在清凉山的清凉石上,讲经布道,三千信徒听着菩萨讲经皆入迷时,只见天花纷飞飘落。但是佛经中并未记载此情节。根据《清凉山志》记载;古者有头能趺坐(清凉石)其上,为众说法,梵音朗朗,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清凉山志》所载与民间传说存在差异,至于证据,实则难以寻觅,终究归于传说。其实也不然,还是有证据的。据《维摩诘经》载,佛遣文殊师利探视病中的维摩诘,诸菩萨及声闻弟子皆随行。维摩诘和文殊师利菩萨见面后,大展无碍辩才,广说妙法。此时,一位天女现身,欲试探听法者对佛法修行的领悟程度,便将诸多天花散向诸菩萨及大弟子 。天花纷纷扬扬飘落,当落到诸菩萨身上时,花瓣轻盈滑落,未作丝毫停留;而当落到各位大弟子身上时,天花却粘住不掉 。弟子们见状,纷纷想尽办法试图将天花从身上剥落,却始终不能成功 。”

天女散花,文殊片花不沾身。前面提到的唐代的诗人李商隐在《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中的散花诗句,而且还提到维摩诘的形象。他说:“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还有唐代诗人张鸿吟诵“散尽天花作道场”诗句,以及清朝的《御选语录》中的“诸般法相归乌有。一任天花作道场”诗句。这些诗句都是根据《维摩诘经》中的典故演绎而成。散尽天花作道场,乃文殊菩萨道场之独特景致,亦是僧人修为至文殊菩萨之境方得显现之奇观。然而,据记载唯文殊菩萨方能成就片花不沾身之境界。因此,散花寺是指五台山上的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而散花菩萨就是以五台山作为道场的文殊菩萨。

五台山古代称清凉山,中台寺庙叫清凉寺。在这里有块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围十五米的青石,上面有云纹的图案。它叫清凉石又名歇龙石,曼殊床,枕头石,袖石。相传文殊菩萨曾长年于此石上坐卧念经布法,故而此石被誉为佛教圣石,亦是五台山镇山之宝。据传说,五台山以前常年少雨,尤其七八月酷热难耐,文殊经过东海龙宫门前见到有块青石板就向东海龙王讨要,但这是青龙的床。青龙到天上行云布雨后都要回到驼龙石上降温,如此重要的石床,龙王自然不肯轻易割舍,心中暗想:此石重达万斤,文殊菩萨虽为高僧,又怎能搬动如此巨石?于是,他故作大方地说:“你若想要,便拿去吧。”文殊菩萨口念咒,歇龙石则变成个小丸子大小,放进袖子里,飘然回到五台山,将石头放置在山上,五台山即刻变得清凉,从此就改叫清凉山。

从形体上,通灵宝玉和清凉石上均饰有云纹,这些云纹是中国传统瑞祥纹样中典型的一种。两者皆与佛门有关,被僧人看中。在手法上,通灵宝玉和清凉石的处理方式均涉及念咒语以缩小石头至扇坠大小,并将其藏于袖筒中。文本中如此描述,他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而文殊也是把石头变成丸子大小放入袖子后带回五台山。两者如出一辙。清凉石又叫枕石、曼殊床。这都是因为文殊菩萨枕着睡觉,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宝玉每晚睡觉前,侍候他睡觉的人都会将通灵宝玉摘下,塞在褥下面,有一次王熙凤却把通灵宝玉放在自己枕头下枕着睡觉。这两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际上都暗含深意。通灵宝玉,作为《石头记》中的圣物,其象征意义深远,不仅因其稀有珍贵,更因其在夜晚发出柔和而清冷的光泽,象征着纯洁、高贵、智慧与神秘。因此,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及夜晚如何处理通灵宝玉,无疑是在强调其在故事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通灵宝玉如枕石,可以枕着睡,同时也如曼殊床可以躺在上面睡。尤其对通灵宝玉如何存放的细节,脂砚斋的批语也都往五台山清凉石上靠。

第一次;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渥,比青埂峰下松风明月如何】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

第二次;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具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袭人藏玉之举,表面看似合乎情理,细究之下却略显牵强,然而,她不经意间提及的五台山清凉石的冰凉特性,却为这一行为平添了几分微妙之意。王熙凤的理由,乍一听来,颇有几分荒诞不经,满室仆从‘打铺坐更’,她竟以恐玉遗失为由,将其置于枕边,与之共眠,此举实在令人哑然失笑。脂砚斋在这两次提到通灵宝玉存放的时候,都有批语,第一次,直接切入青埂峰的松涛明月。这是石头原来的地方,应该说本来石头一直在原处。二次脂砚斋批语复前,骤添石描,女娲补天石影朦胧,云雾间若隐若现,缭绕云烟里,隐山峦沟壑无数。这些描述与妙玉扶乩说的‘山万重’差不多了。

还记得贾环做的谜语吗;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用物。此谜虽奇怪,却非不通,言其不通者,不解解其意而已。因枕与兽头或为瓷制,或为石制,故谜底乃石制长方枕与兽头也。因此才说他们是一对兄弟。贾环叫石头为大哥二哥,与批书人脂砚斋对石头左一句、右一句石兄叫着,没有什么两样,或者说脂砚斋对石头的称呼就是跟着贾环学的。再说,贾环的大哥叫贾珠,在《石头记》里的‘珠’含有曼珠的意思;二哥贾宝玉就藏着通灵宝玉这块石头,合在一起就是曼珠石枕头。贾环的谜底就是在说五台山清凉石别称之一的枕石,以及文殊的坐骑狮子兽头。除了贾环捅破通灵宝玉是枕石,还有护官符上提到王家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句话。如果说东海龙王是来借白玉床,倒不如说是来讨要青龙睡过的文殊床更合适。事实上,这些就是在提醒我们注意清凉山和清凉石的传说。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雍正皇帝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体苍劲有力,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而其中一幅作品的内容特别引人注目,它写道:“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首诗的意境深远,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世界。据称,这首诗的出处是《古今诗话》,而作者是一位唐代的隐士,名叫太上隐者。这位作者的名字听起来颇为奇特,甚至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作者,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因此,不禁让人怀疑这首诗是否也像《红楼梦》一样,是通过假托他人之名而创作出来的作品。然而,不管这首诗的来历如何,它所传达的意境与五台山以及清凉石的自然美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台山的清凉石,以其清凉宁静而闻名,而雍正皇帝对五台山的清凉石情有独钟,同样也对这首与五台山清凉石意境相契合的诗作喜爱有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

发布于:福建省